食安情報站
說食品安全是台灣近十年來最重要的民生問題一點都不誇張,也因為過去發現的不良案例,促使各單位不斷修改法令、加重管理力道,但幾年累積下來,同一物質管理規定散見各法,明年元旦起,食藥署整合現行多種衛生標準再加入國際新增規範研訂的「食品中污染物質及毒素衛生標準」,將讓業者及消費者查找方便,依循有方。
食藥署食品組科長廖家鼎指出,明年元旦起實施的「食品中污染物質及毒素衛生標準」,不僅是回應國人對食安的重視,也是將國內相關的管理標準和國際主流標準接軌。
重金屬類 加強監控食用米
廖家鼎表示,新的標準有三大項。第一項是重金屬的規定,過去散見於食用米、菇類、蛋類、藻類、蔬果、水產動物類、食用油脂類等標準中,這次將前述相關規定全部集合起來,以重金屬種類分類呈現不同食品之限量,此呈現方式與國際趨勢一致。
其中也新增食用米的總砷及無機砷限量,主要是因為無機砷已被認定是第一級致癌物質,有加強監控的必要。
揪真菌毒素 保障穀類及嬰兒食品
第二大重點項目是真菌毒素。廖家鼎說,大家比較熟悉的黃麴毒素也是一級致癌物,此新標準參考國際,納入更多食品,規定其黃麴毒素限量,如穀類、堅果、食用油脂、果乾、香辛植物及嬰幼兒食品等。
同時,因國際已訂標準,所以這次在真菌毒素部分,新增了伏馬毒素、玉米赤黴毒素及脫氧雪腐鐮刀菌烯醇三種新物質,主要是列入穀物、嬰兒食品、餅乾或麵包類的規範。
其他污染物 增「苯駢芘」
第三大類則是「其他污染物」,其中較重要的是新增的苯駢芘,這是一種多環芳香烴類,也被列為致癌物,食品在乾燥、燒烤或煙燻等高溫加工過程,可能產生這類物質。新法針對燒烤或煙燻肉類、醃漬的水產品、乾燥水果、食用油脂、嬰兒食品及膳食補充品(如蜂王乳)等訂定不同限量。
另新增植物毒素的管制項目「茄鹼」,也就是先前「綠薯條」事件的主角,未來相關的馬鈴薯產品都不能超過200ppm。第三種新增項目是海洋生物毒素,包括麻痺性貝毒及下痢性貝毒等,這類案例台灣雖然較少見,但因很多食品來自國外,所以納入規範。
廖家鼎強調,徒法不足以自行,新法上路後,衛生單位會加強市面產品的抽驗及邊境查驗,業者也應做好自主管理,不符規定者若限期內仍無法改善,將依食安法處三至三百萬元罰款。
資料來源: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