食安情報站

2025/01/22
食藥署稽查邦克列酸 米麵濕製品去年抽驗214件均OK


去年寶林茶室重大食安事件造成六人死亡,死因均為「邦克列酸中毒」,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所長廖啟成指出,這類食安事件以前常出現在東南亞,隨著新住民、移工來台頻繁交流,台灣飲食文化也逐漸變遷,唯有建立良好食安文化,才能盡量避免悲劇發生。

台北地檢署調查,邦克列酸毒素產生環境為「悶熱潮濕,且溫度升溫後降溫」,粿條外包裝保存方式為,「常溫保存(開封後請立即冷藏保存)」,在常溫運送未開封粿條不會受汙染,寶林員工未冰存粿條、且多次混裝新、舊粿條釀重大食安事件。



廖啟成表示,邦克列酸食物中毒常見於東南亞玉米發酵料理,在台灣傳統飲食文化並無類似料理,這次邦克列酸中毒致死事件中的存放環境符合某個菌種腐敗條件,才引發憾事。

廖啟成表示,有些食材進到台灣後,發展出不同的料理方式,如欲避免再次發生這類食安事件,必須建立良好食安文化,並養成習慣,例如,餐飲業操作人員戴口罩,餐飲業烹飪人員應以料理給家人方式煮給餐廳客人。

衛福部食藥署表示,邦克列酸不僅曾在東南亞國家的椰子食品中發現,也曾在中國、非洲、印尼及不丹達加納區等地的玉米、銀耳、米粉或粿條等食物;唐菖蒲伯克氏菌椰毒病原型,在溫暖潮濕約十八至卅七度環境下容易生長,台灣位處熱帶與亞熱帶間,平均氣溫洽與該細菌生長條件相符。

食藥署於一一三年執行稽查專案,針對米麵濕製品抽驗邦克列酸,二一四件檢驗結果均為正常,今年同樣規畫餐飲相關稽查專案,將邦克列酸納為檢驗重點項目。


資料來源:聯合新聞網